《怎样写古诗词》从格律、立意、取材、结构、字句、修辞、阅读七个方面谈诗词创作的基本知识和技法,突出诗词创作的创新意识,行文通俗简洁,适用于诗词初学者。所举例子以正面为主,有时引用反面例子做对比;也引用了不少现当代诗词,以增强现实感和新鲜感。书中所谈主要是古人和今人的经验,也有一些作者自己的阅读和创作体会。
章 诗词格律
节 平仄
一 四声与平仄
二 近体诗的平仄
三 词的平仄
第二节 押韵
一 基本要求
二 声韵改革
第三节 对仗
一 基本要求
二 对仗类型
第二章 诗词立意
节 真诚
第二节 深刻
第三节 新颖
第四节 脱俗
第三章 诗词取材
节 山水
一 鉴赏山水
二 借景抒怀
三 纯写山水
四 抓住特征
第二节 田园
一 田园牧歌
二 农村疾苦
三 新田园诗
第三节 时事
一 典型性
二 倾向性
第四节 爱情
一 显情与隐情
二 悲情与喜情
第五节 友情
一 送别与赠答
二 念友与悼友
第六节 咏史
一 历史与现实
二 胆识与创新
第七节 咏物
一 寄托
二 形与神
三 新意
第八节 论诗
一 本体论
二 创作论
三 批评论
第四章 诗词结构
节 绝句
一 起承转合
二 句脉与意脉
第二节 律诗
一 起承转合
二 开头、中间与结尾
第三节 古体诗
一 短制
二 长篇
第四节 词
一 词句特点
二 词的结构
第五章 造句与用字
节 造句
一 诗的句式
二 诗的句法
第二节 用字
一 准
二 雅
三 活
四 新
第六章 修辞技巧
节 用典
第二节 比喻
第三节 拟人
第四节 夸张
第五节 通感
第六节 互文
第七节 顶真
第八节 借代
第九节 叠字
第七章 阅读与门径
节 阅读
一 读诗
二 读词
第二节 门径
一 何体入手
二 学习何人
附录一 诗韵简编
附录二 词韵简编
后记
内容介绍
节 平 仄
一 四声与平仄欲明平仄,得先懂四声。四声包括平上去入,是古代汉语的四种声调。语音的高低、升降、长短构成了汉语的声调。四声中的平声包括阴平和阳平。阴平声是一个高平调(不升不降叫平),如中、央。阳平声是一个中升调(不高不低叫中),如重、阳。上声是一个低升调(有时是低平调),如养、肿。去声是一个高降调,如漾、众。入声是一个短促的调子,普通话里没有,但很多方言里有。如安徽芜湖话“吃吃喝喝”(读如“气气赫赫”),入声也是自然界的一种基本声调,如蟋蟀的叫声“唧唧”,母鸡的叫声“咯咯”,人敲木门的声音“笃笃”等等。《康熙字典》前面载有一首歌诀,名为《分四声法》:“平声平道莫低昂,上声高呼猛烈强,去声分明哀远道,入声短促急收藏。”王力说这种叙述不够科学(王力《诗词格律》),确是这样,如上声是“舒徐和软,其腔低”(卢前《词曲研究》),并不猛烈,但借此可以知道古代四声的大概。安徽全椒县奎光书院的项东升与一位诗人将这四句歌诀加以改造为:“平声平直可延长,上声抑而后上扬。去声高降如坠石,入声短促急收藏。”准确多了。启功说驴的叫声包括了四声。我觉得公鸡打鸣好像也有四声。四声分为平仄两大类,上去入三声并称为仄声。但要注意的是:普通话里没有入声字,入声字分派到平上去三声里去了。尽管现在中华诗词学会提倡新声韵,以普通话的语音为标准,但不科学,后面有机会再说。我们要分辨、记住哪些字是入声字,可根据方言,或查《词源》、或查韵书《平水韵》等。例如唐诗人王维的一首《相思》诗:“红豆生南国,春来发几枝。愿君多采撷,此物相思。”按平水韵读,平仄应是:“平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仄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若按普通话来读,那么“国”、“发”、“撷”这三个入声字都转为平声,变成了“平仄平平平,平平平仄平。仄平平仄平,仄仄仄平平。”就不合近体诗的平仄要求了。又如诗词中比较常见的数目字,按平水韵,在“一、二、三、四、五、六、七、八、九、十、百、千、万”等数字中,只有“三、千”是平声,其余为仄声,而“一、六、七、八、十、百”都是入声。
为什么诗要讲平仄呢?要造成音调上的起伏节奏感,就要交替运用平声和仄声,才不单调,才有抑扬顿挫之美。汉语根本上是以两个音节为一个节奏单位的,重音落在后面的音节上。以两个音节为单位让平仄交错,就构成了近体诗的根本句型,称为律句。所以近体诗的每一句中的平仄,大体上两两相间,平平仄仄,仄仄平平。很多四字成语都符合这一点,比如钟灵毓秀、从容不迫、生吞活剥、光风霁月……都是平平仄仄,曲径通幽、发愤图强、火树银花、水到渠成……都是仄仄平平。因为律诗、绝句都是五个字或七个字一句,所以有的地方就变成三仄连用或三平连用,但不能在句尾连用。平仄相间,抑扬顿挫,具有节奏感和音响效果,恰似生命的一呼一吸,昼夜的更替,阴阳的变化,它暗合自然规律和生命的律动。可见平仄相间是大有讲究的,是一种生命哲学。写旧体诗写得久了,会养成一种语言的平仄思维,或曰律句思维习惯。比如现代作家郁达夫在他的散文《故都的秋》里写到:
……在雨后的斜桥影里,上桥头树底下去立一会,遇见熟人,便会用了缓慢悠闲的声调,微叹着互答着地说:“唉,天可真凉了——”(这了字念得很高,拖得很长。)“可不是吗?一层秋雨一层凉了!”北方人念阵字,总老像是层字,平平仄仄起来,这念错的歧韵,倒来得正好。
“一阵秋雨一阵凉”,仄仄平仄仄仄平,不是律句;而念错的“一层秋雨一层凉”,仄平平仄仄平平,合律,恰是可以入近体诗的好句子。郁达夫不愧为一位诗人,旧体诗写得潇洒俊逸,他觉得那念错的一句平仄和谐,所以称好。又如2012年中秋前,安徽省芜湖电视台与芜湖诗词学会办一个中秋诗歌朗诵的节目,开始取了个题目《诗意芜湖古今月》,我们觉得“古今月”三字仄平仄,有点拗口,改为《诗意芜湖今古月》,成律句,就顺口多了。
二 近体诗的平仄绝句和律诗一般分五言体和七言体(六言诗较少),每一体都有且只有四种格式。下面举例说明。五言绝句的四种格式(加圈字可平可仄)依次如下:1、仄起首句不押韵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韵),平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韵)。例:王之涣《登鹳雀楼》:
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2、仄起首句押韵仄仄仄平平(韵),平平仄仄平(韵),平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韵)。例:卢纶《塞下曲》:
林暗草惊风,将军夜引弓。平明寻白羽,没在石棱中。
3、平起首句不押韵平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韵),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韵)。例:李白《夜宿山寺》:
危楼高百尺,手可摘星辰。不敢高声语,恐惊天上人。
注:末句“恐”字该平而用仄,这样不合格律的句子叫做拗句,为了避免孤平,后面必须在适当的位置补上一个平声字,这叫救。“天”字该仄而用平,为拗救,为本句自救,也可对句救,隔句救等等。4、平起首句押韵平平仄仄平(韵),仄仄仄平平(韵),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韵)。例:王涯《闺人赠远》:
花明绮陌春,柳拂御沟新。为报辽阳客,流光不待人。
七言绝句只在五言绝句的前面再加一个节奏单位就可以了。七绝的四种格式(加圈字可平可仄)依次如下:1、仄起首句不押韵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韵)。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韵)。例:林逋《书孤山隐居壁》:
山木未深猿鸟少,此生犹拟别移居。直过天竺溪流上,独树为桥小结庐。
2、仄起首句押韵仄仄平平仄仄平(韵),平平仄仄仄平平(韵)。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韵)。例:陆游《花时遍游诸家园》:
为爱名花抵死狂,只愁风日损红芳。绿章夜奏通明殿,乞借春阴护海棠。
3、平起首句不押韵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韵)。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韵)。例:杜甫《江南逢李龟年》:
岐王宅里寻常见,崔九堂前几度闻。正是江南好风景,落花时节又逢君。
注:第三句第五字“好”该用平声字,而用了仄声字,第三句第六字“风”该仄用平,为本句自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