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品参数
中医儿科学 |
 | 曾用价 | 65.00 |
出版社 | 科学出版社 |
版次 | 1 |
出版时间 | 2017年06月 |
开本 | 16 |
作者 | 熊磊,何平 |
装帧 | 平装 |
页数 | 312 |
字数 | 378 |
ISBN编码 | 9787030533890 |
暂时没有内容介绍,请见谅!
暂时没有目录,请见谅!
在线试读
上篇·总论
第*章 学科概念与研究范畴
一、中医儿科学的学科概念
中医儿科学是祖国医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以运用中国传统医学理论为指导,研究自胎儿至青少年这一时期小儿的生长发育、生理病理、喂养保健,疾病发生的病因病机、辨证施治及预防康复为主的一门临床医学科学。中医儿科学作为中医学的二级学科,具有中医学的两个基本属性,其一,中医儿科学以中医学理论体系为指导,包括阴阳五行、整体观念、形神合一、藏象经络、养生保健、治未病、病因病机、诊法辨证、治则治法、理法方药等内容;其二,中医儿科学治疗儿科疾病以中*(内服、外治)、针灸、推拿等中医传统的治疗方法为主要手段。
中医儿科学的研究对象是儿童,目前国际上普遍认为儿童时期就是个体未成年前的整个发展过程,世界卫生组织(WHO)定义儿科的照顾对象为18 岁以前的儿童,因此儿童和儿科的年龄上限为18岁。在《灵枢·卫气失常》说“十八已上为少,六岁已上为小”,就是将“少小”的范围划定在18岁。
二、中医儿科学的研究范畴
中医儿科学的研究范畴包括中医儿科学基础和中医儿科学临床两个方面。在基础方面,应当研究小儿的生长发育、生理病理、喂养保健等,涉及年龄分期、生长发育、生理特点、病因病理特点、儿科诊法、儿科辨证、儿科治法等。整体观念是中医学的优势之一,要将儿童的孕育成长、保健预防、病因病机等,放在气候、地理、环境的大自然整体和脏腑经络、四肢百骸、气血津液的内环境整体中加以认识。如孕育、出生、成长与自然环境的关系;气候变化、环境污染与小儿哮喘、肺炎等疾病发病率的关系;内病外治、外病内治机制的研究等。对中医儿科基本理论要重视通过科研来认识其科学内涵,辨析正误,吸收其合理的部分用于指导临床。辨证学研究的重点是辨证客观化,即如何将通过现代检测方法获得的疾病微观信息纳入中医儿科学辨证体系,以及如何将各种诊查方法所采集到的“证象”定性定量,从而形成客观的证候诊断标准。治疗学研究的重点主要包括四个方面,一是儿科常用治法的疗效机制研究;二是儿科药物剂型改革及多种疗法研究;三是有毒中*的毒理及减毒方法研究;四是各种治法的优化组合及其适应病证研究。*终目的是要研究出更多疗效可靠、应用方便,适应当今和未来社会需要的儿科疗法和药剂。
在临床方面,应当研究各类儿科疾病的预防和治疗,包括儿童保健、新生儿病、肺系病证、脾系病证、心系病证、肝系病证、肾系病证、传染病、寄生虫病等。临床研究的范围主要集中在中医药有优势特色、儿科临床常见的病种。例如,流行性感冒、病毒性肺炎、手足口病等病毒性疾病;哮喘、过敏性紫癜、肾病综合征等免疫性疾病;腹泻、营养素缺乏症、肥胖症等脾胃病;多动综合征、多发性抽动症、癫痫、脑性瘫痪等神经精神疾病;性早熟等代谢性疾病;高热、惊风、血证等急证;低出生体质量儿、新生儿黄疸、新生儿硬肿症等新生儿疾病等。临床研究的内容从笼统的一方治一病发展为辨证立方、异病同治;对难治性疾病或其中某一证型、某一严重合并症等研制有针对性的方药;研究有效方药的剂型改革;研究有效方药的主要有效成分、有效单体并形成体现辨证论治特色的“创新中*”等。
不论是基础研究还是临床研究,其宗旨都是增强儿童体质,减少疾病发生,提高临床疗效,促进广大儿童的身心健康。
第二章 学科学术发展源流
中医儿科学作为中国中医药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发展贯穿着整个中医药学的历程。迄今发现的中国医籍中年代*古的《五十二病方》里已经有中医儿科的内容。书中记载有“婴儿索痉”“婴儿病痫”“婴儿瘛”等病名,并提出“婴儿索痉”的病因是“产时居湿地久”,治疗包含“熨”“浴”等外治法及祝由术。此时的医籍已将孕产及外界环境考虑为致病因素,并有了初步的理法方药的结合。
成书于春秋战国时期的《黄帝内经》(简称《内经》)中已有更加丰富的关于儿科的内容,涵盖病因、病机、诊断、预后等各方面的论述。如《灵枢·顺逆肥瘦》云“婴儿者,其肉脆血少气弱”,是现存*早关于小儿体质特点的描述,后世“脏腑柔弱”“稚阴稚阳”的观点皆本于此。《素问·奇病论》曰:“人生而有病巅疾者,病名曰何,安所得之?曰:病名为胎病,此得之在母腹中时,其母有所大惊,气上而不下,精气并居,故令子发为癫疾也。”《素问·通评虚实论》曰:“帝曰:乳子而病热,脉悬小者何如?岐伯曰:手足温则生,寒则死。帝曰:乳子中风热,喘鸣肩息者,脉何如?岐伯曰:喘鸣肩息者,脉实大也,缓则生,急则死。”此外,《内经》所建立的五行体系、藏象理论等,为儿科辨证方法的发展奠定了基础。如《素问·举痛论》云“五藏六府,固尽有部,视其五色,黄赤为热,白为寒,青黑为痛”,是五行体系运用于诊断的缘起,经历代医家总结,*终形成儿科的望诊法则。《内经》理论翔实,但仅收载13 个方剂,并无儿科专方,供现代临床参考已不足够。
据《史记·扁鹊仓公列传》记载,战国时的秦越人(扁鹊)是*早的儿科医生;汉代淳于意(仓公)治疗齐王中子诸婴儿小子病的记录是*早的儿科医案。淳于意的记录中有病名、症状、方名、证治分析、治疗结果,夹叙夹议,内容和形式已经非常完备了,为后世的医案书写提供了极好的范本。
成书于东汉的《伤寒杂病论》虽然不是儿科专著,但是书中所创立的六经辨证体系同样适用于小儿。《伤寒杂病论》所示范的组方和药物增减规律,对后世儿科方剂有深远的影响。西晋王叔和所著《脉经》是现存*早的脉学专著,其“平小儿杂病证”篇云“小儿脉,呼吸八至者平,九至者伤,十至者困”,率先指出小儿正常脉象与成人不同。又云:“小儿是其日数应变蒸之时,身热而脉乱,汗不出不欲食,食辄吐者,脉乱无苦也。”葛洪著《肘后备急方》*早记载了古代儿科四大症之一“天花”的典型症状与流行,称为“虏疮”。
隋朝时,太医署设医博士教授医学,少小科为五科之一,这是有记载*早的儿科学专科教育。当时巢元方所著《诸病源候论》中,有小儿疾病6 卷,列有255 候。其中首先提出“脐风”病名,提出断脐法、裹脐法,对预防新生儿破伤风的发生有重要意义。巢元方认为小儿初生不可暖衣,宜多见风日,是*早的预防佝偻病的方法,此法自唐代孙思邈记入《备急千金方》后,历代儿科医籍均多有收录。《诸病源候论》中还论述了伤于脾胃导致消瘦身热的哺露候和伤食而肚大黄瘦的丁奚候,可以视为后来儿科体质理论的源流之一。《备急千金方》认为“非小无以成大”,将“少小婴孺方”列在全书前部,内容包括小儿喂养、调理、发育、疾病诊治等。王焘《外台秘要》是对唐以前方书的总结,书中有86 门为小儿疾病的诊疗预防,以此可以体现唐代儿科的水平。自《伤寒杂病论》问世至唐代时,药物的种类已极为丰富,此外方剂包含的门类、组方配伍的规律较前有很大发展。但此时期的儿科用药具有峻重、多用金石之品等特点,处方不当,反致灾祸,对于运用者的临床水平要求很高。诚如徐灵胎所言:“方证对应,则如百钧之弩,一举贯革;方证不对应,虽弓劲矢疾,去的弥远。”
现存*早的中医儿科专著《颅囟经》的成书年代及作者一直未有定论。此书名*早见于《诸病源候论》,巢元方称其是中古巫方所著。亦有观点认为《颅囟经》是张仲景的弟子卫泛的著作。《颅囟经》一名在《诸病源候论》之后的书籍中未有提及,直至《宋史·艺文志》才再次出现。明代《永乐大典》将其辑复,但内容已大半散佚。清代《四库全书》也把《颅囟经》收录在内。根据《颅囟经》中使用的药物,现在一般认为是唐末宋初的作品。《颅囟经》云:“凡孩子三岁以下,呼为纯阳,元气未散。”此即是儿科重要的“纯阳”学说的出处。又云“若有脉候,即须于一寸取之,不得同大人分寸”,应是现今儿科仍使用的“一指定三关”脉法之源流。《颅囟经》的内容虽然大多亡佚,但仍存有不少关于火丹和杂症方面的论述与方药,立意巧妙,切合临床,至今仍很有实际价值。
两宋时期中医儿科学术发展成就突出,涌现了大量重要的医家和儿科专著。北宋的钱乙在古代儿科医家中声名*著,向来有“儿科之圣”的誉称。他的弟子阎孝忠经记录整理,写成《小儿药证直诀》一书,是后世儿科学者的必读书目。钱乙首先将小儿的生理病理特点概括为“脏腑柔弱、易虚易实、易寒易热”。书中**五脏辨证体系,沿用至今。同时钱乙以“柔润”为原则,强调补泻之余的调理和善后,对薛己等的学术思想影响深远。诊断方法上,钱乙提出“面上证”和“目内证”,是对《内经》理论的继承与发扬,具有简明扼要的特点。儿科世称“哑科”,四诊资料收集不易,钱乙在诊断上创新地贴合儿科临床特点,为及时把握小儿病机提供了宝贵经验。辨证论治方面,钱乙首先将五脏辨证引入儿科。他概括五脏虚实的病形,并提出各脏主治方药,组方精练,多有效验。泻白散、泻黄散、地黄丸等经典方剂,至今仍广泛运用于中医各科。其中钱乙在《金匮要略》肾气丸的基础上化裁出的地黄丸,影响尤为突出。如朱丹溪的滋阴大补丸即是地黄丸和还少丹的加减方;王海藏七味都气丸亦是地黄丸的类方。由此可认为,钱乙开创了滋阴的一大法门。同时钱乙善于通过五行生克乘侮治疗脏腑间虚实偏胜,如针对“肝病秋见”采用益黄散和泻青丸,是针对发病时令用补脾益肺泻肝之法。古代儿科四大症——痧、痘、惊、疳,钱乙均有重点论述。《小儿药证直诀》中指出乍凉乍热,并疮疹证,“此天行之病也”,认为五脏疮疹属于传染性疾病;分辨了急惊风因热生于心,慢惊风是脾胃虚损,治法有补泻的不同;对于疳证,指出“疳皆脾胃病”“亡津液故也”,作为疳证的病因病机论述,较之“虫动侵食”的旧论有很大提高,一直指导着后世的临床实践。
南宋太医陈文中与钱乙并为当时影响*大的儿科医家。陈文中作《小儿病源方论》和《小儿痘疹方论》两书,首次提出小儿“吃软、吃少、吃热,则不病”和“忍三分寒,吃七分饱,频揉肚,少洗澡”的重要养护观;对于痘疹阳虚倒陷者运用燥热温补之品,反对妄用宣利寒凉,开创了温补法治痘疹的先河,对出疹性疾病的治疗起到了增补和推动的作用,同时也成为后世儿科温补学派的源头,与秉承钱乙学术思想的寒凉学派共同争鸣与创新。
此时期的儿科重要著作尚有南宋刘昉的《幼幼新书》,将小儿各类疾病列为547门分别论述,同时整理选辑医籍71 家,当中既包括了宋以前的儿科成就,又收录了很多罕见或现已亡佚的文献,对保存古代儿科典籍有着不可忽视的功劳。该书部分收录了唐代王超《仙人水镜图诀》望指纹的内容,提出三关指纹在风关病轻、气关病重、命关病危。不知撰者何人的《小儿卫生总微论方》成书稍晚于《幼幼新书》,亦是内容详尽的儿科巨著。书中提出一指定三关的脉法;认识到小儿脐风与成人破伤风同类,可以用烧炙脐带、药物封裹脐部的方式进行预防。故《四库全书总目提要》评之“是书详载各证悉近时医书所未备”。杨士瀛著有《仁斋直指小儿方论》,其中提出惊风治疗中,治搐先予截风,治风先予利惊,治惊先予豁痰,治痰先予解热,论述精到,为后世医家所推崇。
金元时期医学成就*高首推刘完素、张从正、朱丹溪、李东垣四大家。金元四大家虽并非专攻小儿脉,但在儿科方面均有创见和发挥。他们对中医儿科的影响,一方面体现在各人立论对整个中医理论的增补和创新;另一方面则体现在对小儿生理病理特点和痧、痘、惊、疳等病认识及论治的阐发。刘完素和朱丹溪认为小儿发病热多寒少,力主泻热养阴。张从正认为小儿“不可用极寒极热之药,及峻补峻泻之剂”;李东垣强调“人以胃气为本”,二人均注意顾护小儿脾胃,为儿科平和用药奠定了基础。张从正*早总结出麻疹早期应清热解毒、辛凉清解;出疹期应清热透疹;收没期应滋阴清肺;还观察到麻疹易发喘。李东垣总结了麻疹早期“呵欠,喷嚏,睡中发惊,或耳尖冷,眼湿”等特殊表现的宝贵经验。这些都是古代医家所取得的影响深远的重要成绩。
金元时期中医儿科方面*重要的医家为元代的曾世荣,著有《活幼心书》三卷、